你或許沒聽過“德力佳”,但你一定見過它的“作品”。
在荒漠、山坡,甚至海邊高速的風電場里,那些迎風旋轉的大風車內部,有一個至關重要的核心部件——風電主齒輪箱。它看起來其貌不揚,實則是整臺風機的“加速器”,沒有它,風葉轉得再快也帶不動發電機。而不少這樣的齒輪箱,正是出自德力佳之手。
這家專注于風電齒輪傳動系統的企業,如今正沖刺IPO。上交所官網顯示,德力佳傳動科技(江蘇)股份有限公司將于2025年7月31日上會審議。公司年營收超37億元、市場份額穩居全球第三,妥妥的“風電圈隱形冠軍”。
但有意思的是,德力佳并不是從零開始孤軍奮戰的公司,它的起點——可以說是被“巨人”一手扶起來的。
這個“巨人”就是風電整機龍頭之一的三一重能(688349.SH)。2017年,德力佳剛成立時,三一重能就送來了啟動資金,還把旗下子公司幾千萬設備打包1元“清倉”給它,連管理團隊也帶了點“原班人馬”。
從資金到產線,從技術到客戶,德力佳的成長幾乎伴隨著三一重能的全程“陪跑”。如今,它即將獨自站上資本市場,面對投資者的目光,一場關于“獨立性”的考驗也隨之而來。
01 靠賣風電設備年入37億元
2024年營收下降16.37%
在新能源的大風口上,做風電主齒輪箱的德力佳,正試圖“借風上位”。
說到底,它靠的就是一個關鍵部件:風電主齒輪箱。簡單來說,這是風機里的“加速器”——把風吹動葉片產生的轉速放大,從而帶動發電機高效運轉。這個部件不大,但在風電系統里地位非常“核心”。
《招股書》數據顯示,德力佳的這門生意做得并不小。2024年,公司全球市場份額已達到10.36%,在中國市場也拿下了16.22%,分別排在全球第三、全國第二的位置。
風電設備按照發電機的傳動結構不同,大致分為三類:高速傳動(雙饋)、中速傳動(半直驅)和直驅。前兩種都需要用到齒輪箱,德力佳的產品就主要服務于這兩類。
從《招股書》數據看,2022年至2024年,公司高速傳動帶來的收入從12.12億元增長至23.62億元,占比也從39.39%升至64.24%;而中速傳動則從18.66億元下降至13.15億元,占比從60.61%降至35.76%。可以看出,公司產品結構正在發生明顯的傾斜。
從場景來看,德力佳目前九成以上的收入來自陸上風電齒輪箱。而海上風電雖是行業發展重點,但門檻高得多。公司也坦言,海上環境復雜,對齒輪箱的性能和可靠性要求遠高于陸上,且項目驗證周期更長。
值得注意的是,公司在快速擴張的同時,存在客戶結構集中的情況。
過去三年,德力佳來自前五大客戶的收入占比分別為98.86%、95.92%、94.73%。公司解釋說,這是由于風電整機廠商本身集中度高所致。
中國企業資本聯盟副理事長柏文喜指出,大客戶占比過高,一方面說明該公司的產品與技術獲得了客戶的較高的認可度與接受度,但是同時也表明公司存在市場集中度過高的風險,對于公司平穩發展而言屬于不利因素。
而德力佳2024年營收同比下降16.37%,從2023年的44.42億元降至37.15億元;凈利潤也從6.34億元下滑至5.34億元,同比下降15.8%。而造成這一下滑的關鍵因素之一,就是客戶遠景能源“自己干了”。
根據《招股書》可知,遠景能源作為德力佳的重要客戶之一,2024年已初步具備了風電主齒輪箱的自產能力,并實現了批量出貨。換句話說,它開始“去德力佳化”。結果就是,對德力佳的采購規模比2023年減少了超過70%。公司直言,這一變化是導致其營收下滑的主要原因之一。
值得一提的是,遠景能源還是德力佳的第三大股東,遠景能源通過彬景投資持股15.27%。具體看,2023年、2024年,遠景能源向德力佳的采購額分別為11.53億元、3.17億元,占比從25.95%下降至8.54%。
從整體財報來看,德力佳的收入在2022年為31.08億元,2023年飆升至44.42億元,增幅達42.92%;但到了2024年,增速戛然而止,不升反降為37.15億元。對此,財經評論員皮海洲指出,德力佳還未上市,業績就出現滑坡,這是市場非常忌諱的。
02 被股東“扶持上位”
高管也來自股東
如今,站在IPO門口的德力佳,正經歷業績的下滑。而回看它的發展軌跡,有一個名字幾乎貫穿始終——三一重能。
三一重能全稱為三一重能股份有限公司(688349.SH)于2008年成立,其經營范圍涵蓋風力發電機、增速機等生產,以及電氣機械及器材等的研究開發、銷售等。2024年,公司營收177.92億元,同比增長19.1%,凈利潤18.12億元,同比下降9.7%。
值得一提的是,三一重能是由曾登頂“中國首富”的實控人梁穩根控制的 “三一系” 旗下第三家上市公司,其余兩家分別為三一重工(600031.SH)和三一國際(0631.HK)。
而兩者的關系,要從2016年說起。
據《一輪回復函》可知,當時,風電行業熱度漸起,整機廠商競相擴產、產業鏈配套加速跟進。風電齒輪箱作為核心部件之一,成為爭奪焦點。
彼時,深耕這一領域多年的技術專家劉建國,也就是德力佳的創始人之一,決定創業,成立一家專注于齒輪箱的新公司。但他很清楚,想從零起步并不容易。于是,他打算通過收購一家企業來“彎道超車”。
也就在這時,三一重能正面臨自研齒輪箱失敗的困局。2015到2016年期間,三一重能自產齒輪箱頻繁出現質量問題,不得不將相關產品列為特殊質保品類,最終導致2017年至2021年間質保支出超過8.47億元。三一重能決定放棄自研,轉而尋求合作。
在這個關鍵時間節點,雙方的利益訴求一拍即合。
2017年1月,德力佳成立,出資方包括劉建國夫婦、三一重能和投資機構加盛投資。三一重能最初投資2000萬元,持股20%,之后又通過受讓股份將持股比例提升至28%。
不僅如此,三一重能還借出2500萬元支持劉建國完成個人出資部分。雖然這筆借款后來已全額歸還,但無疑為德力佳的起步提供了關鍵助力。
更為關鍵的一步,是三一重能將旗下三一增速機(后更名為“德力佳增速機”)以 1 元的股權轉讓價格,轉讓給了新成立的德力佳。這家子公司原本負責三一重能自研齒輪箱的生產,盡管最終業務未能做成,但留下了一整套價值9368萬元的設備和工藝技術。這筆交易,使德力佳得以獲得成熟產線,迅速投入市場。
選擇股權收購而非資產收購,主要是因為德力佳需要獲取生產風電主齒輪箱的資質,而該資質恰恰為三一增速機所擁有。
對此,柏文喜表示,對三一重能的中小股東而言,可能存在被動利益損失的風險,因為三一重能通過低價轉讓了公司的資產。不過,未來德力佳上市后,三一重能作為大股東可從中獲益。
香頌資本董事沈萌表示,如果兩者之間的交易存在價值不公允的情況,那么利益輸送的嫌疑會更大,特別是輸送方在被輸送方存在利益的時候,屬于可能損害少數股東權益的操作。
正因如此,德力佳的“出身”與三一重能有著天然的綁定。而這種出身,在如今仍然清晰地體現在它的客戶名單、股東結構、甚至高管背景中。
截至2024年,三一重能仍是德力佳的第二大股東,持股28%;同時也是德力佳的第二大客戶。
《招股書》顯示,2022年至2024年,德力佳對三一重能的銷售額從3.87億元增長至13億元,占營收比重從12.44%上升至35.02%,幾乎逼近第一大客戶金風科技的39.38%。
這種“股東即客戶”的雙重身份,自然引起了監管關注。尤其是三一重能采購的價格是否公允,成為審查重點。
德力佳在回復中承認,對三一重能的銷售價格整體略低于其對其他整機商的售價,但屬于行業合理波動區間。公司進一步解釋稱,風電整機行業近年來競爭加劇,整機廠商普遍面臨降本壓力,德力佳的產品因價格優勢和品牌認可度而獲得更多訂單。
“三一重能作為德力佳大客戶和股東的雙重身份,可能影響其采購獨立性(如加速核心部件自主化),進而限制德力佳的市場化競爭力 。”柏文喜歡表示。
此外,這層關系的深度不僅體現在業務上,更體現在組織架構中。
公司高管層中,包括現任副總經理劉建華、財務總監李常平,均有三一重工或三一重能背景。前任財務總監楊少雄則是由三一集團推薦,并在公司早期階段由三一重能代發薪酬。公司對此解釋稱,創業初期確實缺乏成熟的財務人才,出于管理需要才借助股東方協助。
同時,德力佳董事會中由三一重能提名的董事多達3人,其中兩人(李強、廖旭東)仍在三一重能擔任高管職務,分別為總經理與副總經理。三一重能提名的監事賀城元亦在關聯方任職,三人均未從德力佳領取薪酬,而是在三一重能體系內領薪。
作為大股東,三一重能原本就擁有董事、監事的席位,這些崗位的人員實際上相當于由三一重能派出的監督力量。對此,德力佳回應稱,公司治理結構合規,目前不存在其他未披露的利益關系,人員安排出于發展需要。
可以說,從資金、資產到人才和客戶,三一重能在德力佳的成長過程中扮演了舉足輕重的角色。但隨著德力佳邁向資本市場,問題也逐漸清晰:德力佳是否能夠走出依賴、真正實現“自主運轉”,才是投資者更關注的答案。
03 公司分紅3.1億
實控人夫妻拿走1.24億元
除了大股東三一重能,德力佳還有一對不得不提的關鍵人物——實際控制人劉建國、孔金鳳夫婦。
這對夫妻不僅共同創業,還合計持有德力佳41.98%的股份,是公司真正的話事人。兩人均在公司擔任重要職務:劉建國出任董事長兼總經理,全面負責公司運營與研發體系;孔金鳳則擔任董事、副總經理、董事會秘書,同時負責綜合管理體系的運行。這是一家典型的“夫妻檔”企業。
根據《招股書》披露,劉建國出生于1969年,畢業于上海交通大學,長期深耕齒輪傳動領域,擁有豐富的技術與管理經驗。職業生涯中,他曾在多家業內知名企業任職,如南京高速齒輪產業發展有限公司、南京高精傳動設備制造集團有限公司、中國高速傳動設備集團有限公司等。自2017年創辦德力佳以來,劉建國一直擔任公司董事長、總經理,并兼任研發和市場體系負責人。
孔金鳳同樣出生于1969年,擁有本科學歷和工程師職稱。她早年曾在南京高精齒輪股份有限公司擔任外貿翻譯及銷售職位,后成長為銷售經理。2017年與劉建國一同創辦德力佳,目前在公司內主要負責綜合管理與日常事務,是企業運轉的中堅力量。
值得一提的是,德力佳在2022年曾進行一次總額為3.1億元的現金分紅。分紅前,公司股東結構為劉建國持股28%、孔金鳳12%、三一重能16%、加盛投資24%、彬景投資16%、無錫德同4%。以此計算,劉建國和孔金鳳合計分得現金紅利約1.24億元。
而IPO之后,這家由實干派夫婦聯手創辦的公司,能否真正走出“綁定式成長”?或許是市場關注的核心問題,也將成為公司上市后的關鍵看點。
在荒漠、山坡,甚至海邊高速的風電場里,那些迎風旋轉的大風車內部,有一個至關重要的核心部件——風電主齒輪箱。它看起來其貌不揚,實則是整臺風機的“加速器”,沒有它,風葉轉得再快也帶不動發電機。而不少這樣的齒輪箱,正是出自德力佳之手。
這家專注于風電齒輪傳動系統的企業,如今正沖刺IPO。上交所官網顯示,德力佳傳動科技(江蘇)股份有限公司將于2025年7月31日上會審議。公司年營收超37億元、市場份額穩居全球第三,妥妥的“風電圈隱形冠軍”。

這個“巨人”就是風電整機龍頭之一的三一重能(688349.SH)。2017年,德力佳剛成立時,三一重能就送來了啟動資金,還把旗下子公司幾千萬設備打包1元“清倉”給它,連管理團隊也帶了點“原班人馬”。
從資金到產線,從技術到客戶,德力佳的成長幾乎伴隨著三一重能的全程“陪跑”。如今,它即將獨自站上資本市場,面對投資者的目光,一場關于“獨立性”的考驗也隨之而來。
01 靠賣風電設備年入37億元
2024年營收下降16.37%
在新能源的大風口上,做風電主齒輪箱的德力佳,正試圖“借風上位”。
說到底,它靠的就是一個關鍵部件:風電主齒輪箱。簡單來說,這是風機里的“加速器”——把風吹動葉片產生的轉速放大,從而帶動發電機高效運轉。這個部件不大,但在風電系統里地位非常“核心”。
《招股書》數據顯示,德力佳的這門生意做得并不小。2024年,公司全球市場份額已達到10.36%,在中國市場也拿下了16.22%,分別排在全球第三、全國第二的位置。
風電設備按照發電機的傳動結構不同,大致分為三類:高速傳動(雙饋)、中速傳動(半直驅)和直驅。前兩種都需要用到齒輪箱,德力佳的產品就主要服務于這兩類。
從《招股書》數據看,2022年至2024年,公司高速傳動帶來的收入從12.12億元增長至23.62億元,占比也從39.39%升至64.24%;而中速傳動則從18.66億元下降至13.15億元,占比從60.61%降至35.76%。可以看出,公司產品結構正在發生明顯的傾斜。

值得注意的是,公司在快速擴張的同時,存在客戶結構集中的情況。
過去三年,德力佳來自前五大客戶的收入占比分別為98.86%、95.92%、94.73%。公司解釋說,這是由于風電整機廠商本身集中度高所致。
中國企業資本聯盟副理事長柏文喜指出,大客戶占比過高,一方面說明該公司的產品與技術獲得了客戶的較高的認可度與接受度,但是同時也表明公司存在市場集中度過高的風險,對于公司平穩發展而言屬于不利因素。
而德力佳2024年營收同比下降16.37%,從2023年的44.42億元降至37.15億元;凈利潤也從6.34億元下滑至5.34億元,同比下降15.8%。而造成這一下滑的關鍵因素之一,就是客戶遠景能源“自己干了”。

值得一提的是,遠景能源還是德力佳的第三大股東,遠景能源通過彬景投資持股15.27%。具體看,2023年、2024年,遠景能源向德力佳的采購額分別為11.53億元、3.17億元,占比從25.95%下降至8.54%。
從整體財報來看,德力佳的收入在2022年為31.08億元,2023年飆升至44.42億元,增幅達42.92%;但到了2024年,增速戛然而止,不升反降為37.15億元。對此,財經評論員皮海洲指出,德力佳還未上市,業績就出現滑坡,這是市場非常忌諱的。
02 被股東“扶持上位”
高管也來自股東
如今,站在IPO門口的德力佳,正經歷業績的下滑。而回看它的發展軌跡,有一個名字幾乎貫穿始終——三一重能。
三一重能全稱為三一重能股份有限公司(688349.SH)于2008年成立,其經營范圍涵蓋風力發電機、增速機等生產,以及電氣機械及器材等的研究開發、銷售等。2024年,公司營收177.92億元,同比增長19.1%,凈利潤18.12億元,同比下降9.7%。
值得一提的是,三一重能是由曾登頂“中國首富”的實控人梁穩根控制的 “三一系” 旗下第三家上市公司,其余兩家分別為三一重工(600031.SH)和三一國際(0631.HK)。
而兩者的關系,要從2016年說起。
據《一輪回復函》可知,當時,風電行業熱度漸起,整機廠商競相擴產、產業鏈配套加速跟進。風電齒輪箱作為核心部件之一,成為爭奪焦點。
彼時,深耕這一領域多年的技術專家劉建國,也就是德力佳的創始人之一,決定創業,成立一家專注于齒輪箱的新公司。但他很清楚,想從零起步并不容易。于是,他打算通過收購一家企業來“彎道超車”。
也就在這時,三一重能正面臨自研齒輪箱失敗的困局。2015到2016年期間,三一重能自產齒輪箱頻繁出現質量問題,不得不將相關產品列為特殊質保品類,最終導致2017年至2021年間質保支出超過8.47億元。三一重能決定放棄自研,轉而尋求合作。
在這個關鍵時間節點,雙方的利益訴求一拍即合。

不僅如此,三一重能還借出2500萬元支持劉建國完成個人出資部分。雖然這筆借款后來已全額歸還,但無疑為德力佳的起步提供了關鍵助力。
更為關鍵的一步,是三一重能將旗下三一增速機(后更名為“德力佳增速機”)以 1 元的股權轉讓價格,轉讓給了新成立的德力佳。這家子公司原本負責三一重能自研齒輪箱的生產,盡管最終業務未能做成,但留下了一整套價值9368萬元的設備和工藝技術。這筆交易,使德力佳得以獲得成熟產線,迅速投入市場。
選擇股權收購而非資產收購,主要是因為德力佳需要獲取生產風電主齒輪箱的資質,而該資質恰恰為三一增速機所擁有。
對此,柏文喜表示,對三一重能的中小股東而言,可能存在被動利益損失的風險,因為三一重能通過低價轉讓了公司的資產。不過,未來德力佳上市后,三一重能作為大股東可從中獲益。
香頌資本董事沈萌表示,如果兩者之間的交易存在價值不公允的情況,那么利益輸送的嫌疑會更大,特別是輸送方在被輸送方存在利益的時候,屬于可能損害少數股東權益的操作。

截至2024年,三一重能仍是德力佳的第二大股東,持股28%;同時也是德力佳的第二大客戶。
《招股書》顯示,2022年至2024年,德力佳對三一重能的銷售額從3.87億元增長至13億元,占營收比重從12.44%上升至35.02%,幾乎逼近第一大客戶金風科技的39.38%。
這種“股東即客戶”的雙重身份,自然引起了監管關注。尤其是三一重能采購的價格是否公允,成為審查重點。
德力佳在回復中承認,對三一重能的銷售價格整體略低于其對其他整機商的售價,但屬于行業合理波動區間。公司進一步解釋稱,風電整機行業近年來競爭加劇,整機廠商普遍面臨降本壓力,德力佳的產品因價格優勢和品牌認可度而獲得更多訂單。
“三一重能作為德力佳大客戶和股東的雙重身份,可能影響其采購獨立性(如加速核心部件自主化),進而限制德力佳的市場化競爭力 。”柏文喜歡表示。

公司高管層中,包括現任副總經理劉建華、財務總監李常平,均有三一重工或三一重能背景。前任財務總監楊少雄則是由三一集團推薦,并在公司早期階段由三一重能代發薪酬。公司對此解釋稱,創業初期確實缺乏成熟的財務人才,出于管理需要才借助股東方協助。
同時,德力佳董事會中由三一重能提名的董事多達3人,其中兩人(李強、廖旭東)仍在三一重能擔任高管職務,分別為總經理與副總經理。三一重能提名的監事賀城元亦在關聯方任職,三人均未從德力佳領取薪酬,而是在三一重能體系內領薪。

可以說,從資金、資產到人才和客戶,三一重能在德力佳的成長過程中扮演了舉足輕重的角色。但隨著德力佳邁向資本市場,問題也逐漸清晰:德力佳是否能夠走出依賴、真正實現“自主運轉”,才是投資者更關注的答案。
03 公司分紅3.1億
實控人夫妻拿走1.24億元
除了大股東三一重能,德力佳還有一對不得不提的關鍵人物——實際控制人劉建國、孔金鳳夫婦。
這對夫妻不僅共同創業,還合計持有德力佳41.98%的股份,是公司真正的話事人。兩人均在公司擔任重要職務:劉建國出任董事長兼總經理,全面負責公司運營與研發體系;孔金鳳則擔任董事、副總經理、董事會秘書,同時負責綜合管理體系的運行。這是一家典型的“夫妻檔”企業。
根據《招股書》披露,劉建國出生于1969年,畢業于上海交通大學,長期深耕齒輪傳動領域,擁有豐富的技術與管理經驗。職業生涯中,他曾在多家業內知名企業任職,如南京高速齒輪產業發展有限公司、南京高精傳動設備制造集團有限公司、中國高速傳動設備集團有限公司等。自2017年創辦德力佳以來,劉建國一直擔任公司董事長、總經理,并兼任研發和市場體系負責人。
孔金鳳同樣出生于1969年,擁有本科學歷和工程師職稱。她早年曾在南京高精齒輪股份有限公司擔任外貿翻譯及銷售職位,后成長為銷售經理。2017年與劉建國一同創辦德力佳,目前在公司內主要負責綜合管理與日常事務,是企業運轉的中堅力量。

而IPO之后,這家由實干派夫婦聯手創辦的公司,能否真正走出“綁定式成長”?或許是市場關注的核心問題,也將成為公司上市后的關鍵看點。